
東芝退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財務造假、管理混亂、經營困難、戰略決策失誤等。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財務方面
- 財務造假
- 2015年東芝被爆出財務造假事件,自2008年開始虛報財務數字,以造成持續盈利的假象,吸引投資者持續投資,維持企業運轉。造假金額達到2,248億日元,占到這7年利潤的30%。
- 資不抵債
- 2016財年結束時東芝已資不抵債,其股票被從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降至中小板,面臨被摘牌的危機。
二、經營管理方面
- 管理混亂
- 東芝長期處于管理混亂的狀況,例如在引入外部資金后,外部董事人數大幅增加,12名董事中一度有10位是有權干預經營的外部董事,占比超過80%。外部董事常常各執一詞,很難統一想法,內部也存在“到底是誰的公司”的疑問,并且外部董事并不真正關注東芝的重建,著眼于短期投資收益的改善,海外股東行使發言權常導致東芝的經營陷入混亂。
- 經營困難
- 東芝的核心業務如半導體、個人電腦等自2014年財年起連續出現凈虧損,導致公司股票價格大幅縮水。
- 東芝在2015年被曝出財務丑聞后,整體狀況進一步惡化,業務龐雜的東芝陷入管理混亂、經營下滑的困境,一直未迎來轉機。
三、業務戰略方面
- 多元化發展的弊端
- 東芝旗下有核電、IT、家電,甚至機械業務等多元化業務。多元化發展雖然使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但公司資源投入分散,很難在某一領域做到絕對領先,特別是非核心業務部門在公司出現危難時,往往最先被犧牲被淘汰。
- 選錯賽道
- 半導體業務:20世紀80年代東芝全力押注DRAM賽道,到90年代末DRAM產業屢遭沖擊,等東芝重拾閃存業務時,三星與英特爾早已領先,東芝雖憑借原有技術優勢在半導體市場分到一杯羹,但在半導體業務上的戰略選擇使其錯過最佳發展時機。
- 核電業務:2000年前后全球興起建設核電站浪潮,東芝投資核電產業,2006年以溢價三倍的54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的核電業務,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東芝的核電業務一落千丈,西屋電氣也于2017年申請破產,核電業務的失敗給東芝帶來沉重打擊。
四、外部因素方面
- 外資干擾
- 2017年底東芝被迫引入外部資金,增資6000億日元后,公司70%的股份為外資所控制。外資的介入使得東芝的經營決策受到干擾,難以按照自身意愿進行重建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