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別在這樣喝紅豆薏米粥了,這4個錯誤90%的

不少人去看中醫時,舌頭一伸,總是被說:“有濕氣”。尤其是南方地區的朋友,中招幾率更高。

有濕氣怎么辦呢?當然是要祛濕,一說起祛濕,很多人馬上想起薏米紅豆,天啊,真為你們擔心!

什么是濕氣?

濕氣,水液代謝產物,中醫分為水、濕、飲、痰。濕氣的特質:性屬陰寒,易傷陽氣,其性粘滯,阻滯氣機,纏綿難去。

簡單來分,濕氣有兩個來源:外濕和內濕。外濕來源于外界氣候,所以沿海城市者,體內多濕氣;尤其是現在這個節氣,雨水多,潮濕,至于內濕,主要來源于脾虛,脾胃虛弱之后,不能夠運化吃進去的食物,這些沒有被運化的食物,堆積在體內,生成了濕氣。 脾虛生濕氣,濕氣又會加重脾虛,形成惡性循環。

怎么祛濕才正確?

物理學中,關于水汽蒸發速度的三個決定因素:氣溫,氣流,面積。祛濕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在中醫理論里,“氣溫”對應“溫法”,“氣流”對應“理氣法”,“面積”對應“發汗法”。

【溫法】濕氣性屬陰寒。《內經》說:寒者溫之;《傷寒雜病論》說:痰飲當以溫藥和之。說明,溫法是治療濕氣的根本大法。

【理氣法】人體內氣走得不順,容易生濕氣。濕氣又阻礙氣的運行,形成惡性循環。久坐之人易生濕。所以祛濕,要理氣,要讓全身氣血通暢。

【發汗法】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讓濕氣,通過出汗的方式,從體表的每一個毛孔散布出去,擴大濕氣去除的通路和面積。

那么,為什么說“祛濕別再迷戀薏米紅豆”?我們來看紅豆薏米粥屬于上面三種的哪一種呢?都不是!

祛濕要溫,紅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祛濕要理氣,但紅豆薏米皆寒,寒性的藥物會影響氣的運行;祛濕要發汗,紅豆和薏米都不能發汗;另外,祛濕還要健脾,炒過的薏米才能健脾,因為炒用能夠減輕它的寒性,但紅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紅豆薏米粥的常見做法,就是將紅豆薏米加水熬煮,然后喝湯吃豆,這種做法正確嗎?

一定要注意!這樣的做法和喝法,有四點錯了!

1:紅豆錯了

中醫里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養心,赤小豆祛濕;從形狀上看,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

2、薏米錯了

薏米祛濕雖好,但寒性太重,直接煮來吃,會傷脾,脾是負責運化濕氣的,脾傷了,濕氣更加揮發不出,越想祛濕反而越濕。所以用薏米的話一定加溫性的本草食材來中和,去掉它的寒性才可以。

3、煮法錯了

赤小豆、薏米仁很難煮爛,最好用熱水浸泡一小時后再煮,否則營養很難出來,但很多人往往都是直接煮。

4、“光祛濕不健脾”錯了

上面剛講過脾與濕氣是對“好朋友”,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所以要祛濕,需要同時健脾。

那有沒有可以健脾又能祛濕氣起效還快的東西呢?——當然有

一直以來,微中醫都在探尋資深老中醫、研究內外皆修的祛濕方法,終于研發出了這款能祛濕又能健脾的薏米茯苓山藥膏。

原價:¥88/瓶

    618限時價:¥52.8/瓶

薏米茯苓山藥膏是根據古方“四神湯”調配而成,主要成分是由山藥、薏仁、赤小豆、茯苓、白扁豆、陳皮、甘草、芡實、玉米須等組成。天然食材制成,健康、放心!

方子里的茯苓、赤小豆、薏苡仁是最重要的,承擔了“利濕消腫”的作用,能夠通暢小便,對長期滿脹、宿便引起的腹部贅肉有一定效果。而荷葉、薏苡仁、赤小豆偏涼,茯苓的平和剛好能夠中和它們的涼性,讓整道方子更加溫和。

甘草、芡實性溫,有疏肝理氣,調理血色的作用,能幫助女生養出紅潤的氣色。

    原價:¥88/瓶

    618限時價:¥52.8/瓶

    • 而白扁豆與山藥的搭配,主要起到的是保護脾胃的效果,在化解濕氣的時候,不會傷害到脾胃

    • 陳皮、山楂則是健脾的好物,能夠消積食,減輕脾胃的負擔,給脾胃提供動力。

    • 因為都是日常食物,是脾胃很喜歡的味道。

“健脾、祛濕、益氣”三重祛濕,就是該組方的最大特點。

客戶使用反饋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程儀 (微信號:weizylucy)

氣和則血循經,氣逆則血亂溢

黃帝內經實用生活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讓我們一起探索不求醫的秘密吧!

艾灸一學就會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傳播中醫艾灸文化和養生知識!懂艾灸、懂養生、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

點『閱讀原文』進入中醫商城搶好物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yangshengzhidao/view-17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