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傷害分五級,這些表現提示你的內臟受寒了

莫名犯困、身體沉重、沒有食欲、嘴里發黏……遇上這些癥狀,很可能是你被寒濕偷襲了。

俗話說“十病九寒。”“濕氣在,百病害。” 寒濕重的人,很容易被各種疾病困擾。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中醫專家,教你對癥排出體內的寒濕。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 趙艷

中醫認為,寒濕容易阻遏氣機運行,損傷陽氣,傷遍全身。按照癥狀不同,可將寒濕分為五級,大家應根據自身體質狀態,辨別調理。

1

一級寒濕:多在表皮

以皮膚瘙癢、濕疹濕瘡為主要表現,感受寒邪或濕氣后瘙癢多會加重,一旦撓破,脂水淋漓,猶如水泡挑破了一般。

這是因為外感寒濕邪氣會使氣血運行受阻,肌膚不能滋養,就會出現皮膚瘙癢等問題,濕氣留于肌膚則脂水淋漓。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中成藥二妙丸,或者外用爐甘石洗劑等。一級寒濕相對比較好調理,注意日常飲食起居即可。

  • 飲食上推薦吃海帶薏米冬瓜湯,有清熱解毒、祛濕健脾、緩解肌膚瘙癢等功效。

  • 同時,建議居住環境要適宜,如果空氣濕度較大,最好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2

二級寒濕:多在肌肉

以酸困累乏、腰酸乏力、關節酸重等為主要表現。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虛運化水濕無力,寒濕內困,就會出現肌肉、腰膝等酸困無力的癥狀。

同時,脾虛失運,人會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脹氣、四肢欠溫、氣短怕冷、形體肥胖等問題。

因此,調理二級寒濕,重點在于健脾。

  •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不暴飲暴食,適當吃些山藥、小米、蓮子肉、桂圓、陳皮、芡實、白扁豆等健脾之品,可做粥食用。

  • 脾虛濕困明顯的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參苓白術散等中成藥,溫陽健脾、祛寒化濕。

3

三級寒濕:多在骨骼

以肩周炎、頸椎病、腰痛、關節炎等為常見疾病。

寒主收引,濕邪重滯,容易留在關節骨骼等處,多有骨骼關節處疼痛不適等臨床表現,且遇寒濕天氣或季節交替時節癥狀加重。

  • 頸肩病痛的人群下雨天要減少外出,不慎淋雨要及時更換衣物,以免加重體內濕氣。

  • 平時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體,吹干頭發;保持房間干燥,經常開窗通風。

這類人群還可以根據需要選取穴位熱敷、艾灸、火罐等多種外治法,臨床常選用足三里、陰陵泉、豐隆、脾俞、腎俞等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理療方法,最好去醫院請醫生操作。如在家自行操作,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穴位知識和理療技術。

4

四級寒濕:多在臟腑

以畏寒肢冷、腹痛腹瀉、周身浮腫、月經不調、帶下淋漓等為主要表現。

此階段,寒濕內困,傷及脾腎陽氣,故應以補脾益腎為主,可以參苓白術散配合金匱腎氣丸來調理。

日常飲食,可以常吃一款粥作為輔助調理:炒山藥50克、炒薏米30克、茯苓30克、粳米150克熬粥,常服此品可健脾益氣、祛濕升陽。

如果不適癥狀較為嚴重,建議及時就醫,服用中藥方劑治療。

5

五級寒濕:全身受累

中醫認為,寒濕內蘊,日久化痰成瘀,成為痰瘀互結之證,這類體質易患結節、囊腫、息肉等,為寒濕留聚成痰所致,且多易再長或復發。

五級寒濕最為嚴重,建議中西醫同治,以求治本。

  • 這類人群通常免疫力低下,所以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保護陽氣,飲食切勿貪涼飲冷,以免脾陽受傷。

  • 運動不可大汗淋漓,避免加重濕寒。

  • 也可堅持飲用山慈菇夏枯草飲(取山慈菇、夏枯草各100克,蜂蜜適量,一同煎煮)幫助身體驅逐濕毒,作為日常保健。▲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近期熱門文章

血稠到血栓就這么簡單!這3個時間喝水血液不“黏稠”

《女性生殖系統說明書》:為了生你,媽媽也真是拼了……

腸道不好,50種疾病接踵而來!變丑只是第一步

7種癥狀不能“硬扛”,超過這個時間不愈可能是大病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愿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yangshengzhidao/view-17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