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肝性腦病(HE)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大量信息均表明,氨是HE的重要介質。目前多數的治療方法都是為了治療高氨血癥,這是大多數肝性腦病的一個特點。
肝性腦病的治療原則大致為四個方面:
? 尋找并去除誘因;
? 減少來源于腸道的氨及其他毒素的產生和吸收。具體包括低蛋白飲食,改變腸道細菌譜和結腸環境(抗生素、乳果糖/乳梨醇),刺激腸道排空(洗腸);
? 適當的營養支持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 根據臨床類型、不同誘因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一、去除誘因
大部分肝性腦?。p微型肝性腦病有一定的誘發因素,而在誘發因素去除后,肝性腦病/輕微型肝性腦病常能自行緩解。
肝性腦病的誘因有:
? 感染
? 胃腸道出血
? 電解質紊亂(低價血癥/堿中毒)
? 脫水
? 中樞神經系統活性藥物
? 便秘
? 蛋白質攝入過量
? 不按醫囑服用乳果糖
? 尿毒癥
? 腸梗阻
? 用過麻醉藥
? 重疊感染的肝炎
? 肝細胞癌的進展期
? 門脈減壓或TIPS術
部分誘因及解決方案如下表:
二、營養
歐洲腸內與腸外營養學會(ESPEN)指南推薦肝性腦病1級和2級患者非蛋白質能量攝入量為104.6-146.4 kJ/kg/d;蛋白質起始攝入量為0.5 g/kg/d,之后逐漸增加至1.0-1.5 g/kg/d。若患者對動物蛋白不耐受,可適當補充支鏈氨基酸及植物蛋白。
對于肝性腦病3級和4級患者推薦非蛋白質能量攝人量為104.6-146.4 kJ/kg/d,蛋白質攝入量為0.5-1.2 g/kg/d。
肝性腦病患者首選腸內營養,若必須進行腸外營養時,建議脂肪供能占非蛋白能量的35%-50%,其余由碳水化合物提供。
對肝硬化患者維持正氮平衡需較多蛋白質(1.2 g/kg/d),因此對這些患者不能長期限制蛋白。
三、治療藥物
四、其他輔助治療方法
目前臨床用于輔助治療肝性腦病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主要包括:血漿置換、血液灌流、血液濾過、血液濾過透析(HDF)、血漿濾過透析(PDF)、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MARS)、部分血漿分離和吸附系統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國肝性腦病診治共識意見(2013年,重慶) [J]. 中華消化雜志, 2013, 33(9).
[2] 王福生, 等. 希夫肝臟病學(第11版)[M].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5.
[3] Eugene R. Schiff, Willis C. Maddrey. Michael F. Scorell. Schiff’s Diseases of the Liver [M]. 11th ed.2012.
[4] Chatauret N, Butterworth RF. Effects of liver failure on inter-organ trafficking of ammonia: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 19:S219-223.
本文為醫脈通撰寫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至其他平臺。歡迎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