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jkb_doctor@126.com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在京舉辦2019北京大學兒科戰略發展論壇,期間舉行了該院兒科建系(教研室)90周年慶典。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從1929年在國內率先成立兒科教研室,編寫兒科教材,指導兒科學臨床實習,到如今已走過了90個年頭。那么,目前我國兒科發展現狀如何?兒科醫生培養又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為此,我們采訪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教授。
有豐厚的積淀更有未來的希望
Q
記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簡稱“北大醫院”)兒科系建立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兒科學系走過了怎樣的歷程?請您簡單介紹一下。
A
姜玉武:北大醫院兒科以優良的教學傳統和嚴謹的教學體系作為積淀。1926年,顏守民先生在北平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即北大醫院前身)將兒科從內科中獨立出來,1929年又在國內率先建立兒科學教研室(學系前身),這在當時的國立醫學院校中均屬首創,除了進行兒科的教學、醫療工作外,還進行了科學研究。
1946年起,北大醫院兒科在國立醫院中率先引入當時非常先進的美國現代兒科學醫教研工作常規和管理機制。實行包括住院醫24小時在院的“住院醫師制”,患者由首診醫師全程負責等制度。并在諸福棠、鄧金鎏等老一輩兒科專家的帶領下,正式開始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嚴謹的三級查房制度延續至今。
1995年,吳希如、馬郁文教授應原衛生部科教司要求,主編國內第一本《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兒科細則》。到2016年,成為首批國家級住院醫師規培核心示范基地。北大醫院兒科已經成為基礎扎實、梯隊健全、技術力量雄厚、醫教研全面發展的學科,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兒科醫護技隊伍,促使兒科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影響力不斷加強。
Q
記者: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兒科發展現狀如何?還有哪些突出的問題?
A
姜玉武: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1991年的33.1‰、50.2‰和61.0‰,下降至2018年的3.9‰、6.1‰和8.4‰。
如今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個良好的醫療保健體系,縣級以上醫院都建有新生兒和高危兒的隨訪網絡,面向基層醫師進行了大量培訓。肺炎的搶救,腹瀉、營養不良、貧血等疾病問題都得到了解決,為兒童健康編織起了安全網。
從問題來看,最突出的就是目前兒科醫護人員的數量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仍顯得嚴重不足。2016年,六部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提出,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但是人才培養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現在加快培養,5年本科加3年規培,最快8年才能見到成效。
所以,我認為,目前亟須切實加強基層兒科服務能力,做好大眾宣教和分級診療,將患者合理分流,充分發揮所有兒科醫生的潛力,把醫療資源真正合理使用起來,才能最快解決兒科醫護人員短缺的關鍵問題。
兒科需要有情懷的你來參與
Q
記者:從兒科醫師培養來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A
姜玉武:剛畢業的醫學生經過醫學院教育培養,基礎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在為他們進行規范化培養時,培訓的同質性如何保證?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難題。
另外,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意在培養“全科”性質的兒科人才,掌握常見病的處理。住培與學科發展專科化的平衡如何把握?住院醫師規培期望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將來的培養方向又如何?這些在行業中已基本達成共識,雖然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打磨,但是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培訓帶教老師,國外稱“train the trainer”。只有所有帶教老師的水平同質化,能達到高質量要求,才能提高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整體水平。
現在不少帶教老師依然停留在過去傳統的“師帶徒”教學方式,對新的教學理念、方法還不甚理解,甚至存在抵觸情緒。如何讓老師能接觸到最新的教育理念,把經驗上升到理論層次,掌握國際最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然后與自己的教學經驗相結合,是提高帶教水平的關鍵。
另外,在科室的教學工作安排中,如何做才能實現醫生的醫療、教學和科研間的平衡?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也獲得了一些經驗。
Q
記者: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些經驗嗎?
A
姜玉武:例如我們通過和國際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領域最先進的加拿大皇家內科及外科醫師學院合作,開展畢業后醫學教育合作,注重培養學員的“勝任力”。我們培養的不僅是一名能治愈疾病的醫學專家,更是一個具備全面能力的人,是良好的溝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進者、學者,并且有很好的職業素養。
在規范化培訓中,既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能力培養,注重形成性評價和反饋,也注重對師資的培訓和督導,形成包括老師和學員共同參與的住院醫師項目委員會制度,對規范化培訓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大家一起進行探討和改進。
編寫《兒科住院醫師手冊》的團隊
我們也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例如我們科的住院醫師自己編寫的《兒科住院醫師手冊》,把以往在住院醫師間口口相傳的一些實用經驗匯集成書,讓新進入臨床的住院醫師能迅速掌握要領,進入角色,縮短他們的適應時間。
另外,我們注重對醫護配合進行訓練。實際上,對于兒科來說醫護配合尤為重要,從及時準確觀察患兒情況,到一個順暢、規范化的搶救流程,都離不開醫生和護士的默契配合。從2012年開始,我們每年會舉辦全員參與的兒科“醫護配合搶救技能”大賽,不斷進行強化和培訓的同時,也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同時,我們也對全國的住院醫師帶教師資進行“分層次培訓”。我們舉辦了首屆“全國兒科師資骨干培訓班”,采取小班授課的形式,為基層兒科專業培訓打造“帶不走的國家隊”。
Q
記者:在您看來,兒科醫生必備的素質有哪些?您有什么話想對未來的兒科醫生們說?
A
姜玉武:兒科醫生收入不高,風險相對更大,確實需要更優秀、更有人文關懷的人來做這份工作。但我認為,兒科最大的價值在于你的行為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例如新生兒如果搶救得當、及時,可能他將來長大后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反過來,如果患兒疾病很嚴重,或者搶救不及時,或者是有任何一個小差錯,可能會帶來我們完全不希望的結果。對兒科醫生來說,責任很重要,但這個職業帶來的幸福感也是無可替代的。
我做兒科醫生已經有27年了,當年搶救的患兒很多都大學畢業,甚至博士畢業了。看著他們的成功以及每次成功救治了患兒的時候,那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無可比擬的,也是我們雖然經歷困難甚至是磨難,仍然無怨無悔的最大動力。
兒科醫生也是普通人,當然也需要有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和與之相應的收入,這樣才能使兒科醫生進得來、留得住。但是如果單純為了名或利來做醫生,尤其是兒科醫生,也是絕對做不好的!只有真正熱愛醫生這一職業,能夠體會到做醫生的意義和幸福的人,才能真正做一個稱職的好醫生。
我衷心希望真正熱愛兒科的醫學生來選擇兒科,因為,唯有熱愛,才不容易被生活的艱辛和各種困難打倒。
文/ 本報記者 胡彬
閱讀更多熱文
入學分數高,畢業標準嚴,看看協和畢業的八年制醫學博士都經歷了啥?
·除了性侵,這些意外傷害也應幫助孩子遠離
·科普 | 得了子宮肌瘤,到底切不切?
·青年科普新勢力 | 爸媽老愛找茬?別不在意!其實是……(附疾病自測量表)
編輯制作/胡彬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PJCVOXO】獲取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