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jkb_doctor@126.com
前不久,一位電視臺記者眼睛出現了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癥狀,經診斷,他患有視網膜靜脈阻塞導致的黃斑水腫。
按照經驗,主治醫生為他開出了抗血管生長因子藥物,但連續三月每月注射一次之后,記者的視力沒有好轉,生活和工作也進一步受到影響。這時,主治醫生對他改為使用另一種藥物、地塞米松玻璃體內植入劑。在接受第一針注射后不久,這位記者就開始好轉,視力提高,視物重影問題逐漸消失。
為什么抗血管生長因子這一常規藥物在這位電視臺記者身上沒有起效,而地塞米松玻璃體內植入劑很快就發揮了作用?我們邀請北京協和醫院眼科教授陳有信做一解答。
近年來,被稱為“隱形殺手”的眼底病發病率逐漸上升,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已成為眼科界防治工作中的重點領域之一。
眼底病分為很多種,主要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老年性黃斑病變等。以占所有眼部疾病患者28%的視網膜靜脈阻塞為例,目前在我國就有約740萬患者期待重見清晰世界。
視網膜靜脈阻塞最常見的發病原因是黃斑水腫,這也是引起患者視力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第一個治療靶點即為并發的黃斑水腫,而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案是玻璃體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但臨床觀察發現,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水腫反復發作、遷延不愈。
追根究底,視網膜靜脈阻塞-黃斑水腫的發病機制除了缺血、VEGF因子水平升高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炎癥因素,所以抗炎治療理應成為視網膜靜脈阻塞-黃斑水腫治療不可或缺的環節。
雖然目前國內對視網膜靜脈阻塞治療并無相關指南和共識,但國際指南基于大量臨床試驗和臨床實踐結果,已經把抗炎治療作為視網膜靜脈阻塞的一線方案。臨床上對于抗VEGF治療應答不佳、水腫反復發作,考慮發病機制為炎癥因素的視網膜靜脈阻塞-黃斑水腫患者可以轉換為使用地塞米松玻璃體內植入劑治療,其應用于抗VEGF不應答的視網膜靜脈阻塞-黃斑水腫患者效果是肯定的。
炎癥在多種類型黃斑水腫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很多眼底病大夫都使用過激素,對其有效性是肯定的,比較令人擔憂的是繼發的眼壓升高、白內障等副作用。
然而,選擇地塞米松玻璃體內植入劑治療時可以打消這些疑慮,無論從全球范圍還是國內上市一年來的臨床實驗和數據都表明它的并發癥相對少,眼壓升高的比例遠低于既往激素類藥物,且都在藥物可控范圍內。
文/ 北京協和醫院眼科教授 陳有信
閱讀更多熱文
入學分數高,畢業標準嚴,看看協和畢業的八年制醫學博士都經歷了啥?
·除了性侵,這些意外傷害也應幫助孩子遠離
·科普 | 得了子宮肌瘤,到底切不切?
·青年科普新勢力 | 爸媽老愛找茬?別不在意!其實是……(附疾病自測量表)
編輯制作/胡彬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5K3CGYS5】獲取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