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關于發燒要不要忌口的文章,沒想到這種老生常談的問題竟然還會收到那么多的質疑。同時也有很多讀者留言說,那為什么自己去看病,醫生也經常要讓忌口呢?這個問題之前寫過文章,應景再推送一下,以下是原文。
去看醫生,常常會被告知吃清淡點,忌辛辣,或者被告知幾樣不能吃東西。這些建議真的都有科學依據嗎?真的有那么多需要忌口的食物嗎?
怡禾醫生群里曾聊到了“忌口”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以前的一些經歷:每天查房時,常常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我孩子能吃什么?我說得最多是:可以正常吃,平時怎么吃現在也怎么吃。但家長經常還是會接著問:能吃魚嗎?能!吃牛肉嗎?能!能喝骨頭湯嗎?能!......到最后就跟報菜單似的。我以為我們普外科胃腸道手術多,家長對吃的關注的多一些,醫生群里的討論讓我發現其他科的醫生也同樣被這類問題困擾,后來皮膚科李志量醫生說的這段話,我覺得是代表了很多醫生的心路歷程,也可能是很多醫生口中“忌口”背后的真相。
飲食上的禁忌是與中國人傳統觀念有關系,我在平時工作的時間,有病人詢問需不需要忌口,我說不需要忌口,結果病人都會非常詫異,會跟我爭論,”皮膚病人怎么會不需要忌口呢”,然后我會解釋很久,影響后面的病人就診。在這種情況下,最省事的辦法就是一單詢問是不是需要忌口,就隨便說幾個東西不能吃,這樣可以節省很多口舌。這種情況持續久了,就會形成一種職業習慣,只要是皮膚病,都要說幾個不能吃的東西出來。國人對食物的講究這么多,最主要還是受傳統醫學觀念的影響,因為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認為食物和藥物沒有絕對的分界,很多東西既可以是食品又可以藥品,一樣有寒、熱、溫、涼之分,有的食物能滋補,有的能“清火”,有的易“上火”……
還有的是受民間流傳的影響,認為有的食物吃了會“發”,有感染不能吃魚蝦,有傷口不能吃醬油,發燒不能吃雞蛋,孕婦不能吃螃蟹,吃兔子肉會得兔唇,吃羊肉會得羊癲瘋等等。我相信關注這個公眾號時間長一些的讀者,大多知道這些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赡芤灿幸恍┤藢@些說法半信半疑,但又礙于傳言里的那些嚴重后果,而這些食物又不是非吃不可,所以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還是給忌了。但現實里,大部分人是對這些說法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病人向醫生報菜單,似乎非要被告知幾樣不能吃東西,才敢好好吃飯,如果醫生讓什么都吃,還會覺得醫生不上心。要糾正這類患者的觀念,醫生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公立醫院的環境下,醫生每天看幾十上百個病人,要他們耐心詳細的幫你把菜單幫你分析完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最后往往是:吃清淡點,忌辛辣。當然,醫生自己也稀里糊涂,本身也相信中醫或民間的那些傳言,然后主動讓你去忌口的肯定也有,但你對醫生窮追不舍得到的答案,真相往往是醫生看你那么想忌,不想和你糾纏不清,就說幾個刺激性食物讓你去忌,反正對你沒什么壞處,還可以讓你感覺能做點什么,得到些心理安慰。真的需要忌口的疾病當然也有,比如糖尿病人大量吃西瓜容易導致血糖升高,口腔潰瘍、肛裂病人吃辣椒這類刺激性食物導致疼痛,或者你真的對某種食物過敏,該回避的食物,醫生自然會跟你講。但如果醫生沒有主動對你說,絕大部分疾病和飲食沒有關系,是不需要忌口的,如果自己有疑慮又擔心醫生一時疏忽,自然也可以問,但真不用跟他們報菜單。(本文首發于2017年,略有刪改,題圖來自Pixabay)
相關閱讀:
孩子可以吃辣椒嗎?吃湯泡飯對孩子有什么不好嗎?立秋后吃瓜,為什么9月容易拉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