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忽而暴雨來襲,忽而小雨淅瀝,而濕氣也此消彼長,纏纏綿綿,就跟三千煩惱絲一般剪不斷,讓人渾身不爽。
于是,一年一度的「祛濕」大計又提上了日程,很多人自己煲了紅豆薏米水,或者買來各種祛濕湯、祛濕茶、祛濕粥煮來喝。
然而,不少人喝來喝去,還是整天困倦、脾胃差,甚至便秘、拉肚子,濕氣不減反加重,怎么回事?
多半是沒用對祛濕藥材、沒找對祛濕方法!
紅豆薏米水不是萬能祛濕方!
用錯反傷身
說到祛濕,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紅豆+薏米這個傳說中的“王炸”組合?
事實上,紅豆薏米水并不是萬能祛濕方。
從中醫角度而言,體內有濕,主要是脾胃出了問題。從這點來看,脾胃就好比人體的一臺“抽水機”。
當“抽水機”的出水道有阻塞,引起體內“水濕”過多,排出不暢,常表現為下焦濕熱、水腫、腳氣、濕痹(如關節肌肉酸痛),這種時候,才適合用薏米,因為薏米健脾作用弱,但有利水滲濕作用。
而對于另一種常見的“濕”,薏米的作用卻比較弱,即:因“抽水機”動力不足,無法將體內“水濕”很快抽出去所導致的濕阻中焦(神疲乏力、消化不良)。
除了沒有對癥,用錯藥材也是祛濕事倍功半的原因:
生薏米 ×
炒薏米 √
生薏米偏寒涼,假如本身脾胃就虛寒,很容易耗掉本來就不多的陽氣,使濕邪更猖狂。
炒過的薏米沒那么偏涼,對脾胃傷害相對會小一些,健脾之力會強一些。
紅豆 ×
赤小豆 √
紅豆薏米水中的“紅豆”,其實是赤小豆。
紅豆基本上沒有祛濕作用,就是一種普通食品;而赤小豆則藥食同源,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
祛濕,別再迷戀薏米了!
內行人都愛它
中醫有言: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除濕難,但有章可循。對付體內濕氣,在很多時候,以下幾種藥食同源的藥材更合適。
1.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堪稱夏季祛濕小能手,是廣東人最愛拿來煲湯的藥材之一,客家人經常用它煲雞湯、燉排骨。
中醫認為,五指毛桃性平,味甘辛,有健脾補肺、利濕舒筋的作用。
國醫大師鄧鐵濤愛用它補氣健脾,說它補而不燥,為首選佳品。
五指毛桃被叫做牛奶木、五指香,因其湯色如牛奶,味如椰香、奶香,初次品嘗者,往往一啖難忘。
圖源:編輯自己拍的
五指毛桃藥食同源,不管是食補還是藥療,都需細細分辨:
色——以表面黃棕色,斷面黃白色為佳;色澤喑啞,則存放日久或干燥失節;色澤鮮黃,則熏硫保水。
紋理——上等的五指毛桃斷面質地致密,一圈一圈的同心性環紋清晰可見。
氣味——五指毛桃有淡椰香或奶香味,如無或發酸,則為劣質品。
2. 白術
中醫認為,白術,味苦甘,性溫,可以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白術氣味清香,日常煮粥、煲湯、泡茶適當丟幾片進去,風味更佳。
市面上,白術一般以片裝出售,選購時挑斷面呈黃白色、質地適中、用手捏之可碎、氣味清香的白術片。斷面如有棕黃色的油點更好。
推薦食譜——白術陳皮粥
白術補氣健脾,陳皮性辛、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
做法:炒白術10克、陳皮3克、大米50克一起熬粥
適用人群: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的人群。
注意:白術性偏溫燥,有禁忌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服用。建議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服用。
3.茯苓
老話講:一兩茯苓一兩金。此話不無道理。
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也就是說,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自古以來,茯苓就是醫家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十藥九茯苓”的說法。
不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選購茯苓,以云南的野生“云苓”質量最優,安徽的栽培“安苓”產量最大。
推薦食譜——茯苓枸杞茶
方法:取茯苓100克、枸杞子50克、紅茶100克。將茯苓與枸杞子共研為粗末,每次取5~l0克,加紅茶6克,加入適量開水泡10分鐘即可。每日2次,代茶飲用。
功效:健脾益腎、利尿通淋。
※注意:虛寒精滑者忌服茯苓。
4.芡實
芡實,俗稱“雞米頭”,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藥用歷史。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
健脾開胃祛濕,宜用炒芡實,以廣東肇慶產為道地。選購時,以粒大、均勻、無蟲蛀、無碎粉及雜質、色澤均勻者、味淡者為佳。
推薦食譜——淮山芡實燉魚肚
做法 :取淮山藥 50 克、芡實 30 克、魚肚 1 個。
將淮山,芡實洗凈,浸半小時;魚肚用開水浸泡 20 分鐘,洗凈切幾件;把用料全部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文火隔開水燉 1~2 小時,調味即可。
適用人群:遺精、遺尿、頭暈耳鳴、腰酸疲乏,或老人視物不清、夜尿頻多、手足不溫者。
※注意:便秘、尿赤、產后、嬰幼兒,不宜用芡實。
最后提醒一下:更專業的祛濕,建議咨詢正規中醫師,辨明是身體哪個部位的濕邪(如肺、脾胃、肝、經脈、肌膚等),才好進行相應調理。
不要被市面上那些被吹上了天的祛濕產品收了智商稅!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右下角你點一個“在看”
小編工資漲5毛
編輯:瑞瑞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