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口把關,提高醫學生生源質量。”
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上,國家衛健委科教司副司長張彩虹透露,目前醫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數量不足向質量不高和結構不優轉變。
為提高醫學院校生源質量,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將逐步實現一本招生,從而提升醫學專業學歷教育層次,嚴格控制高職(專科)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逐步停止中職層次農村醫學專業、中醫學專業招生。
會議現場
張彩虹介紹,目前臨床醫師隊伍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個是數量不足,同時質量也不高,學歷層次和執業資質差別特別大,結構也不優。“主要的矛盾已經從數量不足向質量不高和結構不優轉變。”
結構不優體現在哪些方面?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臨床執業醫師數共計360萬人,另有鄉村醫生90余萬人,鄉村醫生和基層醫生缺乏。同時從學科的角度來講,兒科、精神科、婦產科加起來不到25%,全科醫生在2017年只占比7.5%,2018年占比8.6%。
質量不高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首先是學歷層次。“學歷結構從中專到博士研究生,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歷,但是我們有47.4%的執業醫師為本科以下的學歷。同時我們執業的資質也差異很大,其中有17%也就是將近五分之一的人是執業(助理)醫師。”張彩虹說。
為了提高醫師隊伍質量,在人才建設上,目前我國通用的完整的臨床醫生培養體系為“5+3+X+終身學習”。院校教育著重于基本知識和教育的培養,畢業后教育著重的是臨床能力,繼續教育著重的是知識更新。畢業后教育、院校教育和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以5+3為主體,3+2為補充。
據張彩虹在會上透露,目前國家認定了859家培訓基地,11410家專業基地。“我們整個畢業后教育都放在醫院,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院長負責,教育處室協同。”對于醫學生的畢業后教育,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投入不斷加大,建立健全經常性的補助機制,“中央財政每人每年3萬塊錢,累計投入300多個億,還有地方財政累計超過100多個億。”
盡管按照2030年的規劃綱要,到2030年我國年均需要新增的執業醫師數大概在10萬左右,而2017年的醫學類畢業生數達到25.4萬人,但是醫學教育的供需仍然存在矛盾,“我們目前已經需要以需定招。”張彩虹說。
目前醫學教育的普通高校有768所,其中本科僅181所,中高職院校占比高達76%,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70%。“目前的重要工作是我們要深入落實兩個國辦文件。推動有關部門提高臨床醫師的崗位吸引力,特別是緊缺專業。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核心是我們要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張彩虹透露,國家衛健委科教司正在委托國家醫學中心做課題,以后要以需定招,以崗位定招。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教育部門就培養什么樣、什么數量的人才。
這意味著很可能會從入口進行把關,“我們要提高生源質量,在本科醫學類、中醫學類的專業逐步實現一本招生,同時嚴格控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我們要逐步停止中職層次農村醫學專業、中醫學生專業招生。”
本文首發:醫學界
本文作者:朱雪琦
責任編輯:田棟梁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 End -
2018年中國醫生的平均收入是多少?
年終獎發了多少?
參與調研
更有獎品贈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