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援引美國耳鼻喉科學會聲明稱,不斷有證據表明,進行上呼吸道手術和檢查的耳鼻喉科醫師,是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之一。
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助理教授侯賽因,對自己所從事專業,感受復雜。
這一切源于上周,她接到家人的“求助電話”。
“堂姐突然聞不到氣味,想了解是否應去耳鼻喉科就醫。以前,她曾因感冒,出現過類似癥狀,但往往伴有鼻塞、流涕等。現在,她呼吸暢通,沒有其他不適。但我建議其先在家自我隔離。”侯賽因在《科學美國人》發文,記錄兩人的交流。
她援引《美國醫學會雜志》于22日發布研究稱,短暫失去味覺或嗅覺,或是感染新冠病毒的表現。
此前1周,《柳葉刀》也發表過關于新冠肺炎患者嗅覺和味覺異常的文章。其中指出,越來越多耳鼻喉科醫生等報告,新冠肺炎患者通常伴有“嗅覺缺失”和“味覺障礙”。
“從癥狀看,耳鼻喉科或是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尤其是癥狀不典型者的‘哨兵’。但我們并沒有準備好。”侯賽因說。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住院醫師古德曼森(右一)在進行模擬插管。與以往不同的是,他的“患者”身穿特質防護罩,以避免操作過程中,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進行傳播。/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突然喪失嗅覺和味覺,或提示感染
多國研究和報道顯示,在新冠疫情暴發地區,突然喪失嗅覺和味覺的案例屢屢發生。
“對耳鼻喉科醫生而言,病毒性感染患者出現味覺、嗅覺異常,在臨床很多見。這主要是因為感染或致嗅神經炎癥。”侯賽因解釋。
但相較于其他冠狀病毒,新冠病毒的“異常”之處在于,感染后,人們可能沒有鼻竇或呼吸道癥狀,即沒有鼻塞、流涕、打噴嚏等。
3月時,韓國大邱地區對3191名新冠肺炎感染者調查顯示,有488人的味覺或嗅覺出現異常,占整體比例15.3%。此后,韓國針對更廣泛人群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30%確診者以嗅覺缺失為主要癥狀,其他癥狀則表現輕微。
3月20日,英國耳鼻喉科協會(ENT UK)發布聲明稱,來自韓國、中國、意大利的證據表明,相當數量的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嗅覺缺失/味覺減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分析40萬人自主提交的數據,亦稱在確診患者中,59%者喪失嗅覺或味覺。
隨后,美國耳鼻喉科學會表示,建議將嗅覺喪失和味覺障礙,列入新冠肺炎“典型癥狀”,添加到篩查列表中,“出現上述癥狀的人應考慮自我隔離,并進行核酸檢測”。
首發癥狀在鼻腔,但癥狀不典型——侯賽因認為,這意味著,耳鼻喉科醫生在甄別新冠病毒感染方面,可能發揮著始料未及的、極重要的作用。
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教授指出,在進行新冠病毒篩查時,醫護人員應佩戴面罩,降低感染風險。/The Chicago Sun Times
眼耳鼻喉科醫生感染高發
不幸的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時,不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還會增加其感染風險。
侯賽因援引美國耳鼻喉科學會聲明稱,不斷有證據表明,進行上呼吸道手術和檢查的耳鼻喉科醫師,是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之一。
一份歐洲醫護感染新冠病毒的回顧性分析顯示,截至3月中旬,在意大利、希臘和伊朗等地,至少有40名耳鼻喉科醫生感染。約20人需住院治療。
英國耳鼻喉科協會3月下旬通報稱,該國有兩名注冊耳鼻喉科醫生感染,一人死亡,另一人情況危急。
美國耳鼻喉科學會分析原因指出,在耳鼻喉科接診過程中,患者需要暴露口鼻,且大量診療操作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患者上呼吸道黏膜,導致患者出現咳嗽、惡心、噴嚏,進而造成飛沫、體液飛濺,形成氣溶膠。這些都會增加診療中醫生感染的風險。
在中國,截至4月4日,至少有59名醫務工作者因新冠肺炎去世。其中,首例殉職者是耳鼻喉科醫生梁武東。而此外,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還有李文亮、梅仲明、朱和平醫生等人,先后因病離世。
“眼科感染風險高。比如眼底檢查時,醫患幾乎臉對臉,裂隙燈檢查也就三四十厘米距離。且戴口罩時,產生的氣霧會影響眼底檢查的效果,增加檢查難度。檢查過程中,我們會和患者對話,指導其轉動眼睛等。這些都會增加感染風險。”上海長征醫院眼科主任魏銳利告訴醫學界傳媒。
目前,包括英、美、澳大利亞等多國耳鼻咽喉相關學會,及醫學院校等,都發表聲明,提醒相關科室的醫護提高警惕,做好自我防護。
英國鼻科學會主席霍普金斯敦促耳鼻喉科醫生,“不要對任何人進行非必要的內窺鏡診療”,以免暴露于高水平的病毒之下。美國耳鼻喉科學會還提醒,應重新安排門診和擇期手術。
戴面罩的醫護。/AFP
臨床準備仍不夠充分
“并不是每種疾病都能擇期。頭頸部惡性腫瘤、氣道阻塞、鼻竇腫瘤、顱底感染都無法安全地延期。患者必須得到及時檢查和治療。”侯賽因指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下,眼、耳鼻喉科醫生需要像急診科、感染科同行那樣行事。“要假定每個病人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
在魏銳利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在眼科、耳鼻喉科的集中暴發,其經驗、教訓是非常慘痛的。
他以眼科為例。平日里,接觸最多的感染性疾病莫過于紅眼病。預防交叉感染的措施,包括一人一器、酒精消毒檢查設備等。口罩多是醫用外科或一次性口罩。
“總體上,眼科、耳鼻喉科醫護的防感染意識較薄弱。相關科室醫護和感染科等打交道也較少。”魏銳利表示,疫情來襲,如果相關科室人員對院內感染重視不夠、醫護防護意識不夠,過度追求床位周轉而忽視充分消毒,科室出現集中感染的風險就會增加。
他強調,防控的核心是,每一個在崗醫務人員時刻牢記防護流程。
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務人員應對新冠病毒感染職業防控建議》對此有詳細說明。
比如,在進行前鼻鏡檢查、額鏡下口咽部檢查時,應要求至少達到二級防護標準,即: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外科醫用口罩或防護面罩、防護眼罩、工作服外加套一次性防護服或一次性防滲透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
處理鼻出血、抽鼻腔填塞物、氣道開放術后傷口換藥,以及內鏡操作時,應做到三級防護,即: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
“任何一個人、一個細節的失誤,都可能致滿盤皆輸。”魏銳利說。
上海長征醫院眼科借鑒他人經驗,給檢查設備安裝隔離層,避免飛沫傳播。/受訪者提供
資料來源:
1.INNA A. HUSAIN. Why COVID-19 Is a Special Danger to Otolaryngologists. Scientific American
2.RONI CARYN RABIN. Lost Sense of Smell May Be Peculiar Clue to Coronavirus Infe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3.Europe’s Doctors Repeat Errors Made in Wuhan, China Medics Say. Bloomberg
4.Otolaryngologists May Contract COVID-19 During Surgery. ENTToday
5.Guidance for ENT surgeo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Australian Society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6.楊希林, 等.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院內感染的防控策略及方法.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0,55 (2020-02-09).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20.0002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作者:燕小六
校對:臧恒佳
責編:鄭華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