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新武器!背后這個棄美回國,離諾貝爾最近

提示:點擊上方木土文粹一鍵關注

用優美的文字講述人生,用悅目的圖片洗滌靈魂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華人星光(ID:hrxg2020)

作者:華人星光

當下疫情,不容樂觀!

國外,美國已經確診超過117萬人,

6.8萬人死去;

李蘭娟院士發論文:

新冠病毒在進化,

已出現影響致病性的突變!

國內,疫情也可能出現反撲,

張文宏院士說:“疫情可能11月份卷土重來。”面對這場疫情災難,唯一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盡早研發“抗疫武器”。而近日一堆壞消息中,有人帶來一個好消息。

科學家們篩出一大批優質中和抗體,

權威媒體預測:優質中和抗體,

有望成為第一個,

對新冠病毒有治療功能的技術,

這也將是狙擊新冠病毒的新武器。

第一個,新武器,

為何對抗體抱有這么大的期望?

因為研發抗體的領頭人不一般,

他的身份履歷令人窒息,

棄美回國,正月初三就加入抗疫研發,

他說:“如果病毒在10月份再回來,

那時我們的中和抗體可能已經研制成功。”

他,就是謝曉亮。

1962年6月出生于北京的謝曉亮,

父母親都是北大化學系教授。

生在這樣的家庭是他的幸運,

但未來得到的所有一切,

都是憑他自己的努力!

他從小就擁有驚人數學和化學天賦,

被稱為“神童”,

小學,動手制作飛機和輪船模型;

中學,他能制作各種電子儀器,

先后做出了收音機、音響、

遙控模型輪船......

也從那時起,

謝曉亮逐漸樹立了人生理想,

做一名科學家。

1980年,從未松懈一天學習的謝曉亮,

如愿考入北大化學系。

北大優秀學子如云,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

謝曉亮不僅僅專注于化學一行,

他幾乎選擇了,

所有物理化系的課程:

量子力學、電磁學、統計學、計算機......

這些學科不計學分,

幾乎沒人會像他這樣堅持全部修完,

他后來說:“我從事科研后體會到,

科研中最重要的,

是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地方,

做到別人做不到的地方。”

而正是這樣的勁頭,讓他日后,

登上了一個讓人望而生羨的高度。

23歲,謝曉亮赴美國讀博,

出色的人,走到哪里都一樣出色。

一連寫出好幾篇優秀論文,

同學們這樣評價他:

“謝曉亮是實驗室最勤快聰明的人。”

27歲,

他的博士后工作還沒有到期,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

就迫不及待要邀請他。

這個實驗室是美國最著名,

也最隱秘的國家級實驗室,

謝曉亮之前,

沒有一個來自大陸的中國人能走進這里。

實驗室成立快三十年了,

他是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

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留影 圖源: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美國人對他愛惜萬分,

剛加入就讓他自己獨立組建實驗小組:

“謝,科研室、助手,你隨便挑。”

而他一出手,

就完成實驗室多年沒有突破的,

室溫下單分子熒光成像;

他在國際頂尖科刊《科學》雜志上,

第一個報道,

單個酶分子循環生化反應的動態過程;

他甚至破天荒開發出全新顯微成像技術,

國際評價:

一個嶄新的領域被謝曉亮打開了。

接著,

他發表的分子生物學方向論文,

國際兩大頂尖科刊《科學》《自然》,

竟同時搶著發表!

一篇論文,能同時登上兩大頂尖科刊,

這樣的現象極其罕見。

比爾蓋茨親自來實驗室要見他,

想要將他的技術運用到治療肺結核,

成果一旦落地,

那將能拯救數以百萬計非洲兒童的生命!

2010年,比爾·蓋茨(右)到訪謝曉亮哈佛實驗室

他太快了,步步為人之先,

他的能力太強了,

美國恨不得有什么就給他什么。

37歲的他,

先是被哈佛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他是改革開放后哈佛聘任的,

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美國還給他最重量級的生物醫學獎:

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

他是該獎的第一位華人獲獎者。

而這個獎項,

被稱為準諾貝爾獲獎者的“敲門磚”,

因為大部分獲得過該獎的科學家,

后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因此謝曉亮也被譽為:

“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他是世界單分子酶學創始人、

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奠基人、

單細胞基因組學開拓者。

從1996年到2017年,

他在全世界拿下數不清的大獎,

獲得數不清的榮譽頭銜,

他的履歷牛到簡直讓人窒息:

謝曉亮榮譽清單

眾所周知,

院士是國家對科研人給予的最高肯定,

而謝曉亮一出手就拿下“四院院士”:

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據外媒統計,

能獲得“四院院士”榮譽的,

目前全球僅有三位,

謝曉亮,是其中唯一的東方面孔。

這是他走到今天最高的高度,

而讓人感動的是,

取得這么大的國際成就,

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

我沒給中國人丟臉。

是的,這些年他從未忘記祖國,

他為祖國,干了三件了不得的大事!

第一件:

努力將國外重要領域學術會議,

移植到中國。

曾經,哈佛特別允許謝曉亮,

創辦了一項,

邀請來自全球各國科學家的學術會議,

目前,會議已經舉辦過七屆,

在國際享有極高聲譽。

而第八屆,是謝曉亮力排眾議,

要求在北大舉辦的,

這也是該學術會議,

第一次在哈佛以外的地方舉辦。

謝曉亮說:“我特別希望,

以后這項會議的主要舉辦地點,

就是在北大。”

目前,謝曉亮仍在為將該學術會,

移植到國內而努力,

若是成功,這將是推動世界學術,

向中國聚集的第一步。

謝曉亮與吉姆·安德森和莊小威參加北大物理學院百年慶祝活動

第二件:

為中國博士研究生,

打開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

2010年,

謝曉亮為改變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生,

教學落后的狀況,

在北大和美國之間來回奔波,

用盡人脈在北大創辦了,

國內第一所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

BIOPIC。

他七次飛回中國主持相關工作,

還沖破阻礙幫助BIOPIC,

復制了一臺在哈佛實驗室的測序儀。

他說:“美國已經有很多測序技術,

和測序儀公司,

而中國缺少擁有自己技術的公司。

我們正在考慮在中國把這一技術產業化,

作為一位科學家,我最大的愿望,

就是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

如今這個成像中心,已成為世界上,

最引人注目的生物醫學中心。

謝曉亮,他為中國的研究生們,

推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2010年BIOPIC成立儀式

第三件:

推動北大、中國基因醫學,

在國際上走上更重要的地位。

2014年9月19日,

謝曉亮帶領北大團隊,

幫助攜帶遺傳疾病基因的父母,

利用MALBAC(全基因組擴增)技術,

通過試管嬰兒手段,

在北醫三院,

誕生了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嬰兒”。

這標志著謝曉亮推動下的,

中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

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謝曉亮又組建了,

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

以促進我國基因組學發展。

有人問謝曉亮,

在哈佛和北大之間來回不辭勞苦奔波,

動力何在?

謝曉亮的回答簡單卻有力:

“我想為國家和北大做一些事情。”

謝曉亮與喬杰(左二)和湯富酬(右一)看望第一位MALBAC嬰兒

也在2016年,

謝曉亮萌生了回國發展的想法。

那時的他在美國什么地位:

科研條件是頂尖的,

科研團隊是頂尖的,

所享受的,

可以說是全美科學家里最好的待遇。

他在美國想要什么,張口說就是了,

可他卻說了人家最不愛聽的話:

“我啥都不要了,全職回中國工作。”

別說美國人了,

就連很多中國人都覺得他在開玩笑,

在國外你要星星說不定都有人給你摘,

能舍得回來?

可謝曉亮,他真的回來了!

2018年7月1日起,

謝曉亮舍棄了,

美國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身份,

正式全職回北大任教,

而因此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因他的回歸,一大批海外華人學者,

也紛紛開始踏上回國路途:

“謝曉亮那樣的大牛都回國了,

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回去?”

因他的回歸,

北大精英學子們,

得他指點發表很多高質量科學論文,

我國生命科學領域,

正在走向世界前沿!

因他的回歸,

他的科研成果,

已經被應用于腦外科醫生們手術中,

他推動了中國醫學的進步,

他在用科學造福全中國百姓!

2018 年謝曉亮北京大學實驗小組合影

他是北大培養的學子,

他的回歸意義非凡,

代表著海外最高水平的科研教授,

對祖國的熱愛和回報。

更意味著我們的祖國強大了,

有能力能給與我們的科學家們,

足夠的平臺開展工作!

2020年,當新冠來襲,

謝曉亮早早就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

正月初三,

他就已經開始抗疫戰準備,

另辟蹊徑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他說:“作為后方科學工作者,

我們只是想為抗疫做點什么。”

兩個多月和新冠賽跑,

近日謝曉亮為我們帶來好消息:

“我們可以快速精準地,

篩選出大量優質的中和抗體。”

謝曉亮透露:

“這些中和抗體至少有三重意義:

其一,

可以用于新冠肺炎中和抗體治療,

更安全且針對性強;

其二,可以用于短期預防,

有效期約為三周,

經改造可能延長至三個月;

其三,

這種方法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疫情,

做好了技術準備。

張文宏院士說,

疫情可能會在今年11月出現反復,

而謝曉亮堅定而充滿信心:

“如果病毒在10月份再回來,

那時我們的中和抗體,

可能已經研制成功了”。

目前,清華大學醫學院,

公布了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實驗結果,

權威表示,疫苗的研發是預防,

而抗體的研發是更大意義上的治愈,

謝曉亮團隊篩選出的優質中和抗體,

可能會成為抗疫新武器,

如果能上市,會成為第一個,

對新冠病毒有治療功用的技術!

今天,58歲的謝曉亮仍晝夜抗疫,

他寄語祖國年輕一代:

“這次疫情印證了科學的重要性,

我們堅信科學一定可以戰勝病毒,

使人類免于災難,

希望年輕人以后可以熱愛科學,

用科學造福社會。”

為何棄美回國,為何苦心抗疫?

一切答案,在謝曉亮說過的話里:

“我希望全體華人不分地域國籍,

集體努力建設一個科學中國,

再通過科學的進步,

造福整個人類社會。”

最簡單的話語,

卻是謝曉亮最熱血的心腸,

最恢弘的理想!

謝曉亮,在他身上一半是努力和榮譽:

美國物理化界最高獎獲得者;

美國生命醫學大獎第一位華人獲獎者;

哈佛第一位華人終身教授;

走進美國國家實驗室的,

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

中美“四院院士”.....

一半是熱血和愛國:

放棄優厚待遇全職回國;

創辦國內第一個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

促進北大第一次舉辦國外學術會議......

拼搏半生爭一口氣,

鞠躬盡瘁心懷天地。

他是履歷驚人的“牛人”,

更是心系中華心系人類的“巨人”。

期待他早日研發出抗疫新武器,

愿如他所愿,

全中國人同他一起攜手,

戰勝病毒,振興中華,造福人類!

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新朋友關注“木土文粹”查看更多精彩好文。長按下圖,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yangshengchangshi/view-18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