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更要注意防寒,消暑靠食物,而不是低溫!

大河報《天天健康》官方微信推薦指數★★★★★夏天溫度高,極易導致中暑、脫水,還會增加中風、心梗的風險,所以很多人覺得,夏日里最重要的事是防暑。這話不假,但在夏季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件事常常被人們忽視,這件事卻比防暑更重要,那就是防寒!這話怎么說呢?

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人體的陽氣隨著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

冬天氣溫低,萬物凋敝,陽氣活動遲緩,內收封藏。此時,天氣雖冷,但人們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不愛貪涼,陽氣反而不易被寒邪所傷。

夏天天氣漸熱,體內的陽氣逐漸生發到體表,特別是夏至以后,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腠理開泄,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

中醫講“形寒飲冷則傷肺”,很多在夏天反復發作的慢性咳喘、過敏性鼻炎、感冒、發燒,大多是由于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于貪涼被外邪入侵所致。

不僅如此,寒邪還可能累積在身體中,由表入里,慢慢侵犯到經絡、關節,導致風濕病、關節炎等,也可能讓慢性咳喘到冬天更加嚴重。

因此,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

寒邪:入侵都有哪些癥狀?

寒邪入侵最典型的信號是少汗、怕冷、頭生疼,輕則出現手足麻木、關節疼痛,重則可能導致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等問題。

當人體陽氣不足的時候,寒邪也會趁虛而入,常見的表現就是以下這三種痛:

冷痛:“痛者寒氣多”,“不通則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常見于腰脊、脘腹及四肢關節等處。

隱痛:“不榮則痛”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氣、血、陰、陽虛損,使臟腑、經脈失于溫煦、滋潤、濡養而發生的疼痛。

重痛濕重:指疼痛并有沉重之感。常見于頭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多因濕邪困阻氣機而致。

防寒:這些事千萬別貪多

夏季寒邪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受涼、二是飲食。所以,與受涼及寒涼的飲食有關的事,都要謹慎。

(1)涼水不可沖腳

一些人喜歡在夏天用涼水沖腳,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受涼水刺激后,會引起正常運轉的血管舒張功能失調,從而誘發肢端運動痙攣、關節炎和風濕病的發生。

(2)冰物不可多食

凡 10℃ 以下的都算冰冷食物,更不用提冰啤酒、冰棍了。這些食物吃多了,輕者腹瀉、腹痛,重的能導致急性心肌梗死,還會在冬天里引發咳嗽、怕冷,給疾病埋下隱患。

(3)冷氣不可多開

夏季使用空調最佳溫度為 25-27℃,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 5℃;每隔 2 小時要通風換氣;有些病人不宜長期待在空調房內,否則易患“空調病”。

(4)強風不可多吹

身體出汗較多時,不宜馬上直接對著風扇吹;睡覺時應避免風扇直吹頭部,最好將風扇調節至搖擺吹風模式并將風速調到低檔。

(5)睡覺不可貪涼

夏季睡覺時要護好兩個部位:咽喉和后心,這是人體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犯。護好這兩個部位,有助于緩沖寒氣的入侵。

驅寒:養足陽氣寒邪不侵

對于本身沒有陽虛、不存寒邪的朋友來說,只要把上面那些事做到,防寒就算成功了。

但對于本身就有陽虛、存寒邪的人來說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人為地補足陽氣。這里講兩個方法,一個是天賜之物的陽光,另一個是地長之物的生姜。

(1)陽光:天賜的養陽良藥

曬太陽在中醫里被稱為“天灸”,也就是老天給我做艾灸。我們都知道艾灸是大補陽氣的方法,但做艾灸需要辯證。而“天灸”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它屬于中醫里的“溫補之法”,沒有任何副作用,適合所有人。

夏天曬太陽最好是在上午 8:00 左右或者下午 17:00 左右,此時陽光充足而光線溫和,這樣既能達到目的,也不會曬出問題。曬太陽的時候注意身邊帶個水杯,及時補充水分。

(2)生姜:祛寒邪養陽氣

冬天受涼的時候很多人會喝點姜湯,利用的就是生姜祛風散寒、溫陽暖身的作用。在夏季這個適合補陽的季節里,生姜就更適用了。

可以每天清晨喝點姜棗茶,用1-2片生姜加1-2顆紅棗泡水喝,有出汗解表、溫陽助陽,增進食欲,解毒殺菌,祛風散寒的功效。

消暑:靠食物而不是溫度

夏天讓我們感受最直接的還是暑熱、暑濕。如果不靠低溫來消暑,那靠什么呢?答案是:食物!

(1)荷葉冬瓜湯

新鮮的荷葉是清熱解暑的“良藥”,而冬瓜也是消暑第一菜,有清熱利水的作用,一起熬湯喝是很不錯的選擇。

將新鮮的荷葉撕碎,冬瓜去皮和籽,切成片后與荷葉一起煮,煮好后將荷葉去掉,加少許鹽即可。

(2)苦瓜菊花粥

先將大米和菊花煮開,然后再放入苦瓜塊,加少量冰糖慢慢熬煮至爛稠。

苦瓜和菊花都有清熱的作用,加入少量冰糖,能遮蓋苦瓜的苦味,自然晾涼喝,是道不錯的消暑粥品。

(3)薄荷豆漿飲

將冰鎮的西瓜打成汁后兌到豆漿中,再放一兩片薄荷葉,清涼爽口的薄荷豆漿飲就做好了。

常溫豆漿和冰鎮西瓜相結合,喝起來不是特別涼,解暑效果還很不錯,不妨一試哦。

來源:鄭州市中醫院制劑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大河微醫”是百萬大報《大河報》傾力打造的健康信息平臺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yangshengchangshi/view-182623.html